易倍·(emc)全站官网-Apple App store

您现在所在位置: emc易倍 > 婚礼习俗

婚礼习俗

Wedding customs

中欧·体育生态物联网世界人口日特别报道 鼓励年轻人在什么年龄干什么事

2024-07-16 01:10:06
浏览次数:
返回列表

  2024年7月11日是第35个世界人口日,联合国人口基金将主题确定为“拥抱包容性数据的力量,为所有人创造一个有弹性和公平的未来”。国家卫生健康委将中国的主题确定为“倡导良好家教家风,培育新型婚育文化”。开展婚育知识讲座、进行家风家教宣传、举行集体婚礼……近年来,各地围绕树立婚育新风与尊重传统习俗,举办了形式多样的活动。这些活动既立足实际,又顺应时代变迁,不断推动新型婚育文化在广袤的大地上传播。

  “清水江畔,蓝莓飘香;婚育新风,进万家嘞;摒弃陋习,点亮绿色的婚俗;父老乡亲,听我来诉说……”不久前,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计生协组织少数民族群众以布依山歌、苗族说唱等形式唱响了新时代婚育文化山歌。

  炎炎夏日,福建省三明市妇联组织“明姐姐故事会”巾帼宣讲队通过快板宣讲等活动,鼓励婚事新办简办,倡导形成简约适度的婚俗礼仪。

  5月中旬,甘肃省临夏市人民公园举办的“情定公园·热恋花都”临夏青年人才联谊交友活动,吸引了许多青年才俊。在初见握手礼、互动游戏、嘉宾互选等环节后,最终9对青年男女牵手成功。

  而重庆市大足区计生协,则在当地婚姻登记处打造婚育辅导室、婚育文化展示厅,深入挖掘大足石刻蕴含的优秀婚育文化内涵,设计制作本土特色宣传品。

  婚育文化是支配人们婚育行为的内生动力,是影响人们婚育行为的深层次因素。以前,恋爱结婚是人生的必选项;如今,单身等亚文化现象受到一些青年人追捧,部分青年人不想被家庭和孩子束缚。通过多种途径培育新型婚育文化,让青年人树立积极健康的婚恋观和生育观,对于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意义重大。

  我们常常听到长辈们说:“在什么年纪,就做什么事中欧·体育生态物联网。”婚育文化的营造和婚育观念的引领,是要宣传先行,鼓励年轻人在什么年龄干什么事。

  据了解,自2022年起,中国计生协在北京市密云区等20个地区开展了第一批婚育文化建设试点项目。试点以来,各试点地区以开展群众性宣传活动、发布倡议书、征集宣传标语等方式,积极宣传新时代婚育文化,为进一步释放生育潜能、促进家庭健康发展与和谐幸福创造了良好的支持环境和社会氛围。

  当前,年轻一代婚育观念正在发生改变,晚婚晚育、少生优生等观念被多数青年所接受。同时,只婚不育、不婚不育和离婚家庭也有增多的趋势。中欧·体育生态物联网

  据统计,2020年我国男性和女性人口的平均初婚年龄分别为29.4岁和28岁。与2010年相比,分别推迟了3.63岁和3.95岁。青年人结婚和生育年龄一再推迟,既受教育年限增加、结婚生育成本升高等客观因素影响,也有视婚姻生育家庭为约束、主动选择晚婚晚育等主观原因。

  适龄婚育意味着失去职业和个人发展机会的说法或顾虑,在现实生活中的确存在中欧·体育生态物联网。特别是生育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青年尤其是女性青年的职业发展,甚至影响就业的稳定性。同时,婚嫁、住房、教育等成本也逐渐攀升。

  中国计生协组织的大学生婚育观念调查显示,“婚姻和事业的稳定”成为最重要的生育必备条件,“先立业后成家”成为男女共同的追求。

  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健康学院党委书记、副院长宋月萍认为,从父母的催婚催育到社会的舆论压力,无一不让育龄人群产生更加强烈的恐婚恐育心理。

  为了解广东省婚育文化和婚育服务状况,广东省人口发展研究院原党委书记、院长董玉整曾开展过一项名为“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视角下的婚育文化与婚育服务”的专项调研。结果发现,在3063名调查对象中,有1425人认为微信、微博、短视频等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甚至改变了人们的婚恋生育观,占总人数的46.5%。他认为,不妨利用微信、微博、短视频等新媒体传播手段加强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和婚育观念的宣传。

  据了解,我国正在加快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各地也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具体措施,这些都是在为适龄婚育保驾护航。

  2016年12月12日,习在会见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代表时强调:“无论时代如何变化,无论经济社会如何发展,对一个社会来说,家庭的生活依托都不可替代,家庭的社会功能都不可替代,家庭的文明作用都不可替代。”家庭在养老抚幼、情感慰藉、经济支持、抵御风险等方面具有无法替代的独特作用。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2020年,我国平均家庭户人口规模降至2.62人,较2000年减少了0.82人,家庭养老抚幼功能弱化正冲击着我国传统家庭文化。

  南方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刘嘉欢介绍中欧·体育生态物联网,在新时代背景下,人们对子女的教育观念从“达标式育儿”逐步演变为“顶格式育儿”,“负责任”的生育方式逐渐成为家庭生育的行为选择。对教育的重视导致教育投入在全社会层面进一步“内卷化”。而有孩子的家庭对教育压力和教育焦虑的描述,也会进一步影响未婚未育女性的婚育意愿与信心,使其处于“不是不想生,而是不敢生”状态。中欧·体育生态物联网

  专家认为,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建设不仅有助于提升个体的精神状态,还对人们的婚育行为有着正向激励作用。因此,破除青年人婚育道路上的“拦路虎”,要注重孩子的家庭教育,帮助他们从小树立正确婚育观。

  董玉整表示,家庭中父母的婚姻关系、亲子关系对孩子成长有潜移默化的影响。父母应让子女了解婚姻生活中夫妻的角色关系,营造尊重、互助、开放、友爱的家庭文化和良好的家庭氛围,努力引导孩子尽早树立良好的家庭观、婚姻观,引导人们将婚姻组建、家庭发展和人生的成功与幸福紧密结合起来。

  在刘嘉欢看来,推进新型婚育文化与家庭文化建设,是构建和谐幸福家庭、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条件。要进一步打破传统“男主外女主内”的家庭关系模式,使男女两性平等参与家庭决策、共同承担家庭责任;面对“不敢结婚”的观念,女性应树立新时代婚育观,自觉天价彩礼等不良社会风气;面对“不敢生”的想法,家庭需要减少“生育焦虑”的渲染。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