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礼习俗
Wedding customs

emc易倍app散文我国婚姻习俗拾趣
中国历史,浩浩汤汤,emc易倍几千年的历史长河,华夏文化的洪流一直未曾减退。各个朝代的习俗,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文化,历代流传。我国的婚姻习俗,是历史的文化洪流中一朵晶莹的浪花,各个朝代的婚姻习俗各有特色,从远古一直到今天,都发散着别样的光彩,也有很多有趣的地方。
我们先来看看我国婚姻习俗的起源。在周代之前,商代的婚姻是原始无章法的,带有氏族社会特征。也许是对近亲结婚的危害缺乏足够认识,存在近亲通婚。这个时期有了一夫多妻现象,一个男人三妻四妾是正常情况。另据考古发现,商代贵族墓葬中有女性殉葬,说明了这样一种可能:那个时期的妻妾成群现象不但正常,而且男人死后都要她们陪葬。
先秦时期,开始有了正式意义上的婚姻。先秦,主要指商周至战国时期。这一时期的婚姻注重礼仪,遵循“六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婚姻习俗在西周开始逐渐成熟,对后世产生了比较深远的影响。
纳采。也就是现在的提亲,男方通过媒人介绍,或者自己找到意中人之后,就请媒人向女方家提亲,若女方初步同意,男方就送礼物,以示诚意,送的礼物通常是一只大雁,象征忠贞不二,诚实守信,也含“白头到老”之意。不过,随着时代变化,后来送大雁的说法少了。现在都以烟酒居多。
问名。也就是看八字。男方通过媒人询问女方姓名与生辰,以占卜吉凶,相当于今天的算八字,看看两人八字是否相合。
纳吉。也就是定婚。男方将占卜结果告知女方,若得吉兆,婚事正式确定。现在是把算八字得到的结果反馈给女方,如果八字合,男方再次送礼物,表示事情就这样定了。这个送礼物的仪式,至今变得更加隆重了。订婚这天,男女双方都要把至亲聚集在一起,介绍双方亲友互相认识,吃饭喝酒,共叙家常,举行订婚仪式,共同见证这个时刻。
纳征。也叫纳币,就是男方送聘礼至女方家,标志订婚完成。多为布帛、玉器、钱币等,象征男方家族的经济实力。现在,很多地方都把这个仪式和订婚仪式一起举行了。订婚时就把烟酒糖、戒指、项链等聘礼一起奉送,也算是简化“六礼”吧。
请期。即择吉日,也叫看期辰。男方选定婚期,征求女方同意。通过占卜选定吉日,双方家族确认。现在,都把占卜改为请阴阳先生看历书来确定吉日了,男方会和女方约定一个时间,准备礼物,把看好的期辰写在称为“庚书”的红纸签上,交给女方,女方把女子的出生年月也写在“庚书”上面交给男方,这个仪式很多地方叫“开庚”。这就表示可以确定结婚吉日了。
亲迎。就是结婚,这是婚姻最后一道程序,也是相对前几道程序中最繁琐、最重要的。新郎亲赴女方家迎娶新娘。出发前,先在自家堂屋摆上酒饭祭拜祖先,表示感恩之情,同时祈求祖先庇佑一家人做事顺利。然后乘马车至女方家,送上一只大雁行“奠雁礼”。即将成为新娘的女儿拜别了父母,随接亲的队伍到夫家。到了夫家之后,先行合卺礼,即新人共饮一杯酒,象征同甘共苦。或者喝交杯酒。然后拜堂,行“三拜礼”,即拜天地、拜父母、夫妻对拜。之后入洞房。当然,这个仪式也是根据不同时期风俗不一样而有所区别的。
以上程序完成,标志着整个婚姻仪式基本结束。后来,有的地方衍生了结婚第二天回拜、复席等仪式,但是这些都不是重要的了。
先秦婚姻习俗,有很多特点,除了个别(如媵妾制度)属于那个时期的历史产物之外,这些特点很多还沿袭流传着。
一是同姓不婚。“男女同姓,其生不蕃”(《左传》),血缘过近会导致生育问题,影响优生优育。你看,古人智慧,不输于现代人吧?
再有就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婚姻由父母和家族决定,媒人是沟通两家的必要角色。《诗经.奇风.南山》中“娶妻如之何?必告父母”即反映了这一观念。
还有媵妾制度,及正妻出嫁时,同姓诸侯国送庶出姐妹或宗女陪嫁,形成“一妻多媵”的婚姻形态。《公羊传·庄公十九年》“诸侯娶一国,则二国往媵之,以侄娣从。”不过,这种情况在后来的一些朝代就没有了。
先秦女性再嫁较常见,如孔子家族中,其子伯鱼去世后,儿媳改嫁卫国。夏姬之乱、蔡姬改嫁等典故,说明了那个时期女子再嫁的现象还是存在的。
战国时期,严格的“六礼”在民间逐渐简化,自由恋爱现象出现了。《诗经》有记载:“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大家一看文字就晓得是写一对情侣在幽会,女子故意躲藏,弄得男子坐立不安焦急盼望,恋爱中的微妙心理和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你看,你赠我木瓜,我送你美玉,深情地倾诉,立下坚定誓言,体现了自由恋爱你情我愿。“丘中有麻,彼留子嗟。彼留子嗟,将其来施。”简洁的文字,勾勒出一段发生在田野间的真挚爱情,展现了自由恋爱的美好。
接下来,我们再来了解后来各个历史时期婚姻的特点:汉代的婚姻仍遵循“六礼”,但民间婚姻相对自由,寡妇再嫁较为普遍,耳熟能详的例子就是卓文君和司马相如私奔。此时期婚礼仪式开始有所简化,但还是注重聘礼和嫁妆,男方送多少,女方陪嫁多少,当时的人都很看重。魏晋时期,婚姻门第观念比较强,达官显贵为了保持血统纯正和家族利益,严禁与平民通婚。婚姻多由家族包办,婚礼仪式复杂,增加许多讲究和细节,如对服饰、接亲时间等有严格要求。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在这种文化的影响下,南北朝婚礼中融入了宗教元素,婚礼上有僧人诵读经书,婚姻习俗呈现多样化局面。到了唐代,婚礼仪式盛大,聘礼和嫁妆的数量品质都很可观,婚礼中常有歌舞增添喜庆氛围。婚姻相对自由,离婚和再嫁是家常便饭,也许这和当时女性地位逐渐凸显、社会比较开放等因素有关吧。宋代,由于受理学文化影响,婚姻礼制更加严格,强调“三从四德”、夫唱妇随,女性地位较之以前又有所下降。这个时期的婚礼仪式繁琐,每个仪式都有相关的规定,聘礼和嫁妆仍然是当事人双方着重考虑的,聘礼少了丢面子,而且女方有意见,嫁妆少了,怕女儿以后没钱买受苦。所以,双方都达成默契,旗鼓相当。受蒙古文化影响,元代婚姻习俗有所变化,婚礼中融入了蒙古族的传统元素,如“脱帽礼”就融入汉族婚礼中。明代的婚姻礼制更加严格,强调“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女性在婚姻中更无发言权了。结婚时仪式复杂,服饰、流程、形式等都有一套标准来执行。清代,满族入主中原,满汉融合,婚礼仪式就更加多样化了,满族的“跨火盆”、“射三箭”等习俗丰富了婚礼内容。民国时期,受西方文化影响,婚姻习俗逐渐现代化,自由恋爱和婚姻自主观念兴起,很多父母在子女的谈婚论嫁方面都遵从他们的意见,不再搞一言堂。而且婚礼仪式简化,一些繁琐礼节被废弃。
新中国成立后,婚姻法颁布,实行一夫一妻制,提倡男女平等,婚姻自主,父母不得包办,极大地解放了传统的婚嫁思想,婚姻礼俗也呈现百花争艳的局面,传统和现代、中式和西式相结合,各取所好。旅行结婚,集体结婚,甚至不举行仪式,都是根据男女双方的需要而定,满足了现代人的需求和喜好。但是,不管形式怎样变化,万变不离其宗,都没有完全脱离从先秦时期流传下来的“六礼”的核心内容。
冯强,男,贵州仁怀人,喜爱文学emc易倍app,有诗词、散文、歌词在各媒体网站发表或入选专辑。